伟德BETVLCTOR体育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5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赞扬他们在创新创造实践中建功立业的拳拳报国情怀。

530日,是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节日。节日到来之际,总书记的回信,让这群素日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从抗疫战疫一线,到脱贫攻坚前线,再到抬头可见的天空、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有他们的故事。他们身上折射出的人类创新之光,照耀着每一个奋斗者脚下的路。

勇担使命,他们为抗疫一线挥洒汗水

2019年春节前夕,新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五省通衢武汉。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科技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在实验室、在病房、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他们迎难而上、加班加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做客人民网两会访谈

张伯礼是天津中医药大学董事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经理,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20201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防疫工作的张伯礼被急召飞赴武汉参与武汉保卫战

在武汉前线近3个月,张伯礼深入医院、调查疫情、调制处方,制定方案,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抗疫。在火线上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发表第一篇临床研究论文,为指导全国中医药治疗提供了经验。他提出隔离四类人,对隔离点采用中药漫灌,普遍服中药有效截断疫情蔓延。他积极向国际宣传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参加WHO、世中联等组织的会议,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十余场全球直播连线作报告。

武汉战疫期间,张伯礼大力推进中医药全面介入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患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在张伯礼申请下建立的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在26天的运营中,创造了零转重、零复阳、零投诉的三个零记录。

疫情来了,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必须要冲上前去。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我只是干了我应该干的事。谈到在武汉战疫的82个日夜,已过古稀之年的张伯礼院士这样说道。

同样奋斗在战役一线的,还有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教授。疫情发生之初,临危受命,杜斌教授应国家卫健委指派,与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一起抵达武汉,随即投身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从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策划和建立,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区临时ICU的建设和运行,杜斌教授无不身先士卒。为了客观、精准、个体化的诊治危重症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杜斌教授在不同的医院之间,在不同的院区之间,参与危重症患者的会诊和查房工作;同时,他还亲身投入患者的日常临床救治工作中,从暴露风险最大的气管插管,到一针见血的中心静脉穿刺,他都身体力行,冲锋在前。

相比于奋战在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和疫苗研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做的,不是直接消灭病毒。不少在社区一线参与防控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我们应以所学所研投身这场全民战的伟大斗争中,与病毒进行时间大战,在它被彻底消灭之前,为生命争取更安全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

上山下乡,他们为脱贫攻坚贡献智慧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之翼,广大科技工作者上山下乡,奋战在田间地头。

在我国不少贫困山区,中药材种植是当地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也是精准扶贫的一剂良方。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多地中药材栽培面临缺乏规划、药材品质升级难的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开发建立中药材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成功解决了中药材在哪里种的难题。他构建的四阶式新品种选育平台,建立药材基因身份证,解决了药材品种鉴定难题,仅苗乡科技园优质三七栽培每年解决20万人次农民就业,带动3500户农民脱贫致富。

为了使贫困地区真正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以产业发展促进脱贫致富,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正在走到人们身边。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教师祁成年就因为科技服务一线,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羊圈教授。从教32年来,祁成年的足迹踏遍南疆乡村、连队及山区牧场,他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与南疆少数民族农牧民深入交流,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训技术骨干及牧工,推广养羊实用技术。

有一组数据,足以说明祁成年助力南疆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果:至今,他已指导贫困户、养殖户1570户,帮助32家合作社及16个公司,成功完成授精羊25万头,指导培育肥牛、羊30万头,高效养殖家禽100万羽……

竹荪大王高允旺,扎根乡镇36年从事竹荪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由他研发的竹荪 三增加、建堆发酵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三年来,他累计推广竹荪栽培技术8多万亩,助力老区苏区1.1多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疫情暴发后,竹荪种植迎来种植关键期。高允旺灵机一动,在手机上拉起了竹荪种植技术交流群,帮助群内338位菇农解决种植难题。

我为大家的竹荪种植准备工作感到焦虑。那段时间,只要一从疫情防控的值班卡点工作岗位上下来,我就时不时地要掏出手机来看看。高允旺说。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像陈士林、祁成年、高允旺一样,还有许多科技工作者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脱贫攻坚动人事迹。

敢攀高峰,他们为国家富强无私无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这诗意的豪情与浪漫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奋斗和付出,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正如张柏楠在神十飞船返回之际所写下的那样:许多时候,为了突破一道技术难关,我的同事们常常通宵作战、魔鬼式攻关。平时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周六铁定不休息,周日有时要加班。

靠着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靠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航天人用一个个拳头产品,一道道核心技术,为中国航天梦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与耀眼的成绩相比,航天人可谓低调。这一点在张柏楠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作为万众瞩目的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他个人事迹很少见诸媒体。因为在他看来,飞船是成百上千人合作的成果,“谈不到个人

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老航天可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那是在谈到飞船、太空、航天强国的时候;而每当谈到自己,他却总是三缄其口,认为没什么好说的

成绩对张柏楠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而梦想,就是驱动张柏楠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载人航天是一个有梦想的事业,是我要干一辈子的事业。我的梦想就是能让中国人走得更远。张柏楠说。

在张柏楠心中,航天是国家实力象征。中国要在世界上成为有影响的强国,航天发展是战略性的支持基础之一。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广大科技工作者们在征战太空的同时,更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神舟飞船、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在每个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背后,我们总能发现一群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

复兴号动车组研发创新团队,是第二届创新争先奖的十个团队之一。他们坚持自主创新,打造了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精品工程,速度世界第一;搭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动车组全新技术平台,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全方位突破了核心技术,开展了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核心系统攻关,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其中,列车控制技术是其高速、绿色、安全运行的关键。作为我国高速列车牵引与控制领域知名专家,冯江华30年专注于高动力、高效率、高实时控制技术研究,为高铁核心技术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做出突出贡献,被习总书记赞誉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目前,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打造了中国制造靓丽名片,引领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方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的: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有梦想,善创新,肯实干——几个关键词,勾勒出这群可敬可爱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群像素描。

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目前,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人数已超过9100万。工作时,他们的名字是科学家、是航天人、是工程师;回到家中,他们又是父母、是儿女,是妻子和丈夫。作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一份子,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汗水、付出心血,合力驱动着中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